2025年暑期,在“潮人返乡经济”与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”双重热潮推动下,位于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的国家级教育基地——莲花峰,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研学的现象级目的地。这片融合壮阔海景与厚重历史的独特空间,不再仅仅是“潮汕七日红”的革命圣地,更在新时代转型为集国防教育、地质科普、非遗传承为一体的立体课堂,单月接待量突破历史峰值。当粤东海岸线的阳光倾泻在嶙峋礁石与文天祥望帝石像上,孩子们触摸的不只是咸涩海风,更是跨越八百年的家国情怀。
不止于山海奇观:教育基地的硬核内核
汕头市潮阳区海门莲花峰教育基地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多维教育场景。依托独特的海蚀花岗岩地貌,基地在2025年全面升级地质科普长廊,通过AR技术还原第四纪冰川运动塑造海门湾的壮观过程。毗邻海岸线的国防教育馆新设“数字海防沙盘”,动态演示汕头港从明代卫所到现代深水港的演变,学生可亲手操作模拟潮汐对港口防御体系的影响。尤其珍贵的是,基地完整保存了20世纪三十年代潮汕抗日救亡运动指挥部遗址,今年新发现的战地日记档案已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课程,青少年在破解密码任务中重构历史现场。
更为难得的是,该教育基地彻底打破“景点+展板”的传统模式。在汕头市文化局支持下,潮阳英歌舞、海门贝雕两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工作室直接进驻基地。学生在上午学习花岗岩节理形成原理后,下午即可用海门湾采集的天然贝类制作地质主题贝雕,将自然科学认知与手工实践深度捆绑。这种“知识在地化”的教学设计,使莲花峰教育基地在2025年研学机构评测中斩获“最佳场景融合奖”。
研学2.0:从走马观花到深度学习闭环
面对研学市场同质化困境,汕头市潮阳区海门莲花峰教育基地今年推出的“三天两夜成长营”引发教育界关注。其核心创新在于构建“观察-解构-创造”的闭环:首日学生测绘海岸线侵蚀数据并采样,夜间使用基地云实验室比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案例;次日结合文天祥石刻群探讨海洋文明中的家国精神,再通过潮汕侨批档案分析海门港的移民史;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创作“未来海岸生态社区”模型。这种从具象体验到抽象思辨的训练,使知识留存率较传统研学提升47%。
基地的师资配置同样颠覆行业认知。除专职科普员外,特邀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团队开发潮间带生物追踪项目,学生佩戴特制腕表记录藤壶附着数据,成果直接汇入粤东海洋生态数据库。而在革命史教育板块,特邀党史专家以“情境辩论会”形式重构1939年海门保卫战决策过程。这种将学术前沿与历史现场无缝衔接的模式,让许多家长感慨“颠覆了对红色景区的刻板印象”。
海门模式的启示:在地资源如何转化为教育动能
莲花峰教育基地的爆火,本质是汕头市潮阳区文旅融合战略的精准实践。地方政府2025年投入的“智慧研学基建包”,在基地铺设地磁定位系统与低功耗物联网,使百亩园区实现无讲解员自主导览。更重要的是打通资源壁垒:海门渔港的休渔船队变身海洋科考实训平台,潮阳金玉三捻橄榄种植园成为生态农业教学点,形成以莲花峰为核心的放射状课程网络。
其更深层价值在于破解城乡教育鸿沟。通过与腾讯公益合作推出的“山海奖学金”,2025年已有超千名乡村学生免费入住基地研学公寓。当山区孩子亲手测量莲花峰断层倾角,对比教科书里的抽象图解,这种认知冲击成为激发科学兴趣的关键火种。教育部门调研显示,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地理科创新大赛获奖率提升300%,印证了场景化教育的巨大潜力。
问答:
问题1:莲花峰教育基地相比其他滨海研学基地有何不可替代性?
答: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三重不可复制的叠加优势:是地质奇观与人文遗迹的天然融合,800年历史的摩崖石刻群与海蚀地貌形成时空对话场域;是革命史资源的深度开发,抗日遗址经数字化改造后成为沉浸式教育载体;最关键的是基地与在地社区的高度共生,渔民、非遗传承人直接参与课程设计,形成“活态文化教室”。
问题2:基地研学项目如何平衡趣味性与学术深度?
答:通过“问题链驱动”教学设计实现平衡。海洋生态课程以“为什么海门港避风效果优于邻湾?”引发探究,学生需先后完成潮汐模拟实验、历史海图比对、现代港口模型制作三重任务,在破解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掌握流体力学、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。这种设计使知识习得成为探索的副产品而非目的。